1. 首页
  2. 热点新闻
  3. 生活八卦

谈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

蒋介石研究和评论一直都是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重点。无论是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还是他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谜一样的人格和生活。它们都为我们更好的了解认识蒋介石有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从我读书识字那天起,看到的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多是贬低,甚至是完全否认他存在的价值。蒋介石一生的政治生涯也是黯淡无光的。从一次偶然的机会救了孙中山,到救任黄埔军校校长,做中华民国的总统,但是最后因为国内战争的失败而逃至台湾,最终是不能回到他的故乡。蒋介石是风光了一时,但是最后还是落了个这样的结果。似乎人们普遍觉得他是个不得人心,没有政治领导才能的政治家。我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八年的抗日战争,至于这时期关于蒋介石的批评更是数不胜数——“消极抗战,积极剿共”,“对日妥协”,“软弱无能”……从对他的评价中,很容易总结出“中正不正”。

最近拜读木村英夫的《战败前夕》,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蒋介石,以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所反映出来的蒋介石。“支那问题研究所所长”伊藤长次认为他是个穿棉布衣裳,既不饮酒,也不吸烟,严格自己,严格教育的人;“军,兴亚院嘱托,前维新政府顾问”冈田尚认为他是个能认识了孙文革命不成功的病疴,从而完成革命大业,完成币制改革的人;“满洲铁路嘱托,支那通”小川爱次郎认为他是个不肃清侵略主义,就坚决拒绝日方提出的妥协条件的人;“汕头绥靖队顾问”木村得一得观点更是让我大吃一惊。他在昭和十一年(1937年)“支那事变”爆发前到重庆。他看到那里的重要建筑都正在为做伪装工事而被涂成灰色,蒋介石那时宣称“四川是复兴民族的基地”。木村得一就在他的论文中认为“支那事变”的发生实际上是蒋介石有计划策划的。

不管他们说得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不去探究。现在至少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重新的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抗战时期的最高领袖了。

民国之初,各地的军事集团雄霸一方,中国内部呈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袁世凯死后,中国地方军阀渐渐地把中国带入深渊。北方有奉系,直系,皖系军阀,南方有桂系军阀,西南有滇系军阀,西北更有晋系“土皇帝”阎锡山。1927年,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北阀,完成统一大业。这也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蒋介石的第一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大功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虽然我们常说是中共带领我们抗战到胜利,但是历史的记载表明国军的贡献也是相当大的。

谈到抗战,我们不得不谈蒋介石抗战的指导方针——“攘外必先安内”。前些天看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点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未否认攘外的必要性。可以这样说攘外是目的,而安内是基础。正所谓“内乱不已,外敌不宁”。南宋朱熹在农民起义和金兵入侵的双重压力下,就提出先安内,后攘外。清王朝在内外交迫是,也是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为方针。

其实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政府时,中国的内外局势是很不容乐观的。内部有各军阀势力环势于侧,更有中共武装崛起四方;外有列强不平等条约的重重枷锁,更有日本侵略步伐的层层逼近。蒋介石面对此景,在一则演讲中指出:“吾人前半期革命,对象为军阀,后期为帝国主义。军阀恶贯满盈,吾人只须以破坏工作,表示民众力量,即可打倒;但对帝国主义,非培养真实力量,努力建设秩序,并示人以集中统一之实际不可。”所以那时蒋介石的头等任务就是建设,以积聚充实的实力。但是要建设就必须又要有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且越快实现统一,建设就越久,准备就越充分。现在中共提出来的口号不也是“稳定压倒一切”吗?其实从统治者本身的利益看,安内是维护统治的基本要求,是永恒的必然;而遇到强大的列强入侵并危及到其自身的统治时,攘外也就势在必行了。

幸亏老天给了中国有些相对稳定的时间来发展经济,不然的话中国在全面战争爆发的那时不知道会是怎么样。记得一位日本人说过,蒋介石那时期,很象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繁荣。

1931年9月18日,满洲事变爆发。可以说当时日军进驻东三省并没有危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所以很容易理解那时国民政府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以企求中日两国间的短暂的停火。但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民族情绪日益膨胀,蒋介石的政策更是越来的得不到民众的支持。面对这一个现象,蒋介石也并不会一无所知。但是他以为中日两国间的未来战争形势是极为严峻的,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一战。如果冒然就与日本打全面战争,久经战乱,且经济和军事都极度匮乏的中国,到底能够支撑多久。日本占领朝鲜,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些事可以说也影响着蒋介石。他在日记中写到“彼之处心积虑乃企图亡我整个之中华民族”。如果真的到了这样,中国人就变成了亡国奴。无论是哪个政治家都不能来承担这个责任。哪怕只是亡国一天,第二天又从日本手中拿回,那么这个领导人也还是会永远地被记载到史册——“**年**因治国无方而亡国”。我有时会有种很奇怪的想法:会不会是蒋介石牺牲自己暂时的个人声誉,来求得中华民族之持续?这只是些很奇怪的猜测,不能有什么根据,也可能是我自己崇拜蒋介石的缘故吧!

记得《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句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不若则能避之”。那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远不如日本军。唯有“避”才能求以后之长胜。正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仅凭一时之勇是不能就那时的中国的。

而现在我们普遍的认识就是:蒋介石是个失败者,是个不敢和日本人打的胆小鬼。到底凭什么来认为蒋介石是不主战的?我现在为蒋介石鸣冤,也是期待后来的史学家能够更加客观来对待历史,勇敢地站出来说句真实话,更加公正地来写历史教科书。这样也就没有日本人会说“你们自己也不认真对待历史,为了一己私利篡改历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来写呢”?

日期:2007-6-7

联系我们

0574-55011290

QQ:248687950

邮件:admin@nbhao.org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QR code